农耕文明, 其蕴其美。农具是农耕文明的重要标志,也是农民勤劳的象征。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,旧时古朴的农耕器具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,很多老式农具逐渐被现代化农业生产工具所替代。中国农具的发展史如何?4月7日,在保定徐水,一场师生探秘之旅就此展开。
(资料图片)
宋美娜是徐水区卓正神农现代农业示范园的研学老师,对于农耕文化的了解颇深。
“‘种在犁上,收在锄上’这句农谚说的就是农具的重要性,庄稼种到地里,要想收成好,少不了犁和锄的帮助。”宋美娜告诉学生,在古代,农耕是最基本的经济收入,所以人们把春耕视为开年的头等大事,想要顺利完成农耕,一定要有好用的工具。
卓正神农现代农业示范园研学老师宋美娜向学生讲述农具发展史。长城网·冀云客户端记者 白亚军 摄
“老师,咱们这儿最早发现的农具是什么呢?”“古代人用什么工具种地呢?”学生对农具的好奇和疑问,都在保定市徐水区南庄头遗址找到了答案。
南庄头遗址,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,也是“中国粟作农业起源地之一”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距今已有一万年历史。
“南庄头遗址是中国北方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,出土遗物丰富,其中石磨盘、石磨棒就是当时的粮食加工工具,这就说明,那个时候已经出现了农具。”徐水区文物保护所原所长于保全向师生介绍着农耕文化的起源。
在农具探秘过程中,师生们了解到,一万年前,我国出现了农耕文化,商代时期,出现了农耕最早的农具耒耜。在牛犁出现之前,耒耜就是人力整田的主要农具,因此,耒耜成为古时农具的代名词。后来,在耒耜的基础上一步步改进,就有了“种在犁上,收在锄上”中提到的农具犁。
徐水区文物保护所原所长于保全向师生介绍着农耕文化的起源。长城网·冀云客户端记者 白亚军 摄
“农谚作为传统经验农学的集大成者,是千百年农业生产实践的智慧结晶,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农耕文化内涵。”宋美娜说,种在犁上,收在锄上,充分说明了犁地和锄地的好坏,直接关系到一年的收成,锄地能起到间苗的作用,锄头在苗的两边来回拉动,边松土边培土,等于给庄稼追了一次肥,这可是咱历代农民在长期的农耕中,摸索出来的生产规律。
从农耕石器到现代设备,从耕牛犁地到无人农机,农具的迭代彰显了华夏民族的智慧与勇气。机械化、自动化、智能化已成为现代农业的特征,无土栽培技术,也将我们的双手从田间劳作中解放出来,培育出更加绿色有机的农作物,端上老百姓的餐桌。
师生在水培蔬菜工厂学习了解无土栽培蔬菜种植过程。长城网·冀云客户端记者 白亚军 摄
农具演变史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勤劳与坚韧。古老的农谚,传递文明薪火,又在新时代绽放华彩。
总监制:李 遥
策 划:李铁兵
文 案:乔 娅
编 导:乔 娅
拍 摄:白亚军 杨 蕾
剪 辑:杨 蕾 李佳琦
海 报:白亚军
标签: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北冰洋财富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3 联系邮箱:562 66 29@qq.com